学习「闽南语读经」之我见 - 闽南文化

梁烱辉著  1999.10.16

一、前言

二、「闽南语」就是「河洛话」,是传承中华文化汉文经典最妥切的语言。

三、学习闽南语读经,必须从正音著手。

四、用闽南语的音乐特质来学习读经。

五、闽南语读经的成就有赖於环境教学法。

六、闽南语读经的功效

七、参加「闽南语读经」,请一家人一起来亲子读经。

八、参加「闽南语读经」,请保持良好的学习气氛,并持之以恒。

九、结语


 

一、前言

     「闽南语读经班」的开办,对现代人来说,是种异数,因為除了文化传承的意义之外,一般是看不到有任何「路用」的地方。不过话说回来,正因為「闽南语 读经班」深具文化传承的意义,所以,我们就更不能以有何「路用」的功利眼光来衡量此一事工。因此,参与「闽南语读经班」的人士,唯一能获得的是:「我终於 為自己的文化尽了传承之力了。」也正因為任何人只要参与了,就能為自己的文化传承尽一份棉薄之力,这就更显现出「闽南语读经班」的开办,对现代人的迷思提 供了一个肯定自我,呈现自我的一条道路。

    在全国各地鼓吹及开办「闽南语读经班」的这几年来,看到了一般人因為不了解自己在参与「闽南语读经班」的事工中应有那些观念,以致多数人半途而废,心中深感可惜。因此将一些拙见提出来,希望对所有有心参与的人有所帮助。

二、「闽南语」就是「河洛话」,是传承中华文化汉文经典最妥切的语言。

    「闽南语」是什麼语言?有人说是「福佬话」,也有人说是「貉獠话」,更有人因為不喜欢看到「闽」这个字的不雅,而不愿意听到「闽南语」一词。其实不管用什 麼名词来称呼「闽南语」,都无法否定佔台湾近百分之八十人口的「闽南语族」,他们所说的「闽南语」,正是远在一千五百年以前,甚至更早,即由躲避天灾人祸 的中原的汉民族从黄河、洛水一带,辗转带到河南光州,再由河南光州带到闽南,最后带到台湾来的。在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汉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就这样由创造 它的原创作民族的子孙亲自带到河南光州、闽南、台湾等地,而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就是我们习称的「闽南语」。所以,我寧愿用前贤所称「河洛话」来為习称的 「闽南语」正名,因為「河洛话」一词,正可说明我们的先祖,為了為汉民族的子子孙孙寻找一块「桃花源」,而离乡背井,躲避战祸,所经歷的千辛万苦。

    「河洛话」是这样子来的,其价值也就非比寻常。因為逐鹿中原自古有之,在两汉之后,北方游牧民族数次大举南侵,又长达数百年,史有明载。五十年间即有沧海 桑田之叹,何况是四百年。因此中原民族数次大融合,造成文化、风俗、语言、习惯的改变是必然的现象。「切韵」的產生,即一千四百年前顏之推、萧该、陆法言 等人為统一当时的语言,记录了当时的中原汉语以传承两汉经学而作的创举。其意义正说明了汉民族自汉末天下大乱的时候,即迁徙到河南光州而保存下来的「洛话 河」,因此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语言的改变,而保留了两汉时代的古音。

    「切韵」的音韵已与两汉古音有异,在五经文字与声韵系统的对照分析中,歷代即有许多学者著书举证,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唐玄宗时,因為学者不满音切韵不太能 符合当代语言的现象,乃小部分修改「切韵」音系,而為「唐韵」,可从切语用字及分韵看出端倪。到了宋代,也是当代语言因民族复杂的融合而生变,乃有「广 韵」的修订。这些就时代所需而產生韵书的小部分修订,正说明了中原的语言不仅已非两汉时代的古音,实际上到了两宋时代,因為舌上音与轻脣音已定型,使得当 时的中原汉语根本成了新语言。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因定都於北平,而以「北平话」為官话,文人為迎合当权者的语言习惯,却又苦於使用的汉字,很难以广韵系统的汉语音系来表达北平语音的 习惯,因為两种语言有基本上的差异。乃有周德清著「中原音韵」一书,将汉字的广韵音系中的「入声韵」全部改变原貌。我正在进行的语音对应的对比工作,发现 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种改变入声韵的方法,大致上是将汉语入声韵的主要元音保留下来,另将短促收尾的短音特性改成长音,简而言之,就是以主要元音拉长音 来读,一般人不必不费周章去作全面性的对应,只要从北平话与汉语方音略作对照读读看即可。周德清将入声韵改造之后的音,参杂在其他「平上去」各部音韵之 中,就成了民国初年的北平话,今日台湾所用「国语」的前身。

    上述之旨,主要在陈述中原河洛一带的语言,因各朝代民族大融合而变,唯有汉末以前即由河洛汉民族带往南方的语言才能保有汉代语音的特质,而「河洛话」即是 充满了民族播迁悲情的语言,它富含两汉语言的特质,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事实,无关於我们到底用什麼名称来称呼它。今日,学术殿堂之中,论及中文,必称「北 平话」,其实是有待商榷的。所谓中文,其实是汉民族累积五千年来的文史经典,而以两汉所倡五经百家之学為主体,这就是汉学的内容;而学术上的研究,必以 「文字」、「声韵」、「训詁」来窥其堂奥,这就是汉学的方法。「文字」当然是指汉字,「训詁」当然是指汉文字义,难道说「声韵」就必须用「北平话」这种人 造的政治语言来作研究吗?如果用富含汉语特质的「河洛话」不是更恰当吗?台湾的学术界向称传承中华文化,因此对中文的研究是必然的,而使用「河洛话」来研 究中文,其实只是回归学术界的真理之举,不足為奇。

    今日,「闽南语读经班」所读的经典既是汉文经典,正是汉学的内容;理所当然,使用「闽南语」是不二之选,因為这正是研究汉学的正统方法,这是参与的人士所不可不知的。

三、学习闽南语读经,必须从正音著手。

    闽南语虽是闽南语族的母语,然而,因為百年以来失去了闽南语传统语文教育的传承,因此口耳之间成為闽南语传承的唯一管道,而传承者并未有过闽南语正音的训 练,审音、辨音能力无法建构完成,声韵调因此日渐走样,形成各地腔口。如果仅止於母语,彼此沟通,比手画脚,含糊其语也不至於无法达意。如果是用来传承汉 文经典,却无正音的能力,那就惹人笑话了,因為,声韵之学正是传承汉学经典的三隻脚之一呢!因此,过去「汉学仔仙」注重十五音及韵母的背诵,是可想而知 的。

    昔日的「汉学仔」為了建构幼学者审音、辨音的能力,必须熟记十五音及四、五十个韵母,而后再用传统的反切法把两个汉字切出第三个汉字音来,结果传的人是正 经八百,学的人可不一定尽得真传,於是同一本韵书,演生出各地腔口是情有可原。就拿切韵系的韵书来说,北平人可切出北平音,广东人可切出广东音,客家人可 切出客家音,闽南人可切出各式各样的腔口,其中隐含的意义,可是各有其源。但毕竟北平话、广东话、客家话、闽南话之间,实在是不通不通的啊!因此,一百多 年前自西方传来罗马字併音法,将闽南语通用的文音、话音辑成字典,即成為现代闽南语的标準音。不过要学得罗马併音法,仍须一翻工夫,可不是口耳相传而已, 虽然较科学,较实在,较简单,却也得一派严格的态度才学得起来的,因此,正音的过程是免不了的,没有经过正音的过程,大概很难用闽南语读经的啦!

四、用闽南语的音乐特质来学习读经。

    闽南语是种多声调的语言,每一个汉字必定有一个配对的固定声调,而每一个汉字又因為在语句中的用法及其位置,而有不同的声调变化。这种声调变化是存在於口 耳之间,是说话的人活用其心思而形成的,并不记录白纸黑字上。学习读经的人士,必须明辨这种看著书上的固定声调,然后灵活运用及回应其口耳间的变调。由於 昔日的教学可资运用的教材十分缺乏,必须有老师在身边随时纠正才得真传,因此,变调的处理,成為闽南语教学最大的难处。现代的教学,教材取得容易,有声书 的示范又解决了学习过程指导的困扰,但是一般教授闽南语的教师,仍然少有人愿意去接触变调法的难题。口头母语的活动,或许较易操作这种口耳间变调的现象, 若论经典上精简的文词,如何化為口耳间优美的韵律,可能难度是千百倍以上。因此,若无教师导读,或利用有声书的示范,一般人想使用闽南语来诵读汉文经典, 应该是十分困难的。

    常年的研究发现,為了经典的内容记得牢靠,又能正确诵读出来,闽南语的音乐特质是个不二法门。本人在1992年出版的「闽南语唐诗三百首语调谱」即「闽南 语经典音乐诵读法」之肇基,1995年出版的「闽南语唐诗三百首语曲吟唱」(近体诗部分)、「三字经经谱」,1997年出版的「闽南语经典诵读」唐诗古体 诗及诗经吟唱部分、「千字文经谱」等,即「闽南语经典音乐诵读法」之实践。透过「闽南语经典音乐诵读法」之训练,任何学习者可利用既有的乐器来帮助经典的 诵读,不但学习的速度加速,而且真正让学者体认到诗乐合一的境界,情感与诗意同化,与古人游的真切,是学成者唯一不可言喻的读经之乐。

五、闽南语读经的成就有赖於环境教学法。

    不会说闽南语是现代闽南语族的特性,这种特性实在不是闽南语族就地生根发展,台湾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子孙不屑於与上一代说母语,祖父母无力於透过母语指 导下一代人生哲理,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中断,文化沦丧之悲,莫此為甚。其根本的原因即在於闽南语族的家庭,早已失去了闽南母语的传承。今日的家庭环境、社 区环境,能听到闽南语的交谈成為习惯的,几乎没有了。五岁以下的儿童,其父母与之交谈所用语言几乎都是北平话,如此以往,五十年后,闽南语势必从台湾社会 中消失。因此,為了闽南母语不致失传,民族文化传统「汉学仔」不致灭绝,「闽南语读经」成了不二法门。

    為使闽南语读经產生效果,并活用於生活上,以「闽南语读经」的有声录音带或 CD在家中长时间播放,让家中成员无论大小,皆能随时听到。如此,在有意无意间,闽南母语的读经内容,即成為潜在意识或意识上语言的习惯,经数日的酝酿之 后,任何人都能在口舌间表现出来。此一现象在二、三岁的幼儿身上,可说是百试不爽。对十二岁以下儿童的学习成就做比较,很容易在六个月后看出一个现象:年 龄越小,记忆读经的内容成就越高,闽南语发音越标準。曾经在读经班中,年龄最小的是二岁半,经过九个月的亲子读经教育,已能用闽南语吟唱唐诗五言、七言绝 句六十几首,三字经吟唱一千二百四十二字全文。当然,现学现卖,对任何学习「闽南语读经」的人都是苛求,唯有使用「环境教学法」在一段时间的蕴酿之后,学 习成果必能显现出来。

六、闽南语读经的功效  

    其实「闽南语读经」并不如上述所说完全「无路用」,对於闽南语族而言,这是拉近祖孙三代的距离,增强家庭伦理观念,家人情感永续不变的不二法门。孙子会用 闽南语读经,对老一辈有过汉学仔经验的人士而言,是最温馨不过的感觉,不但有文化传承之感,而且有子孙用母语与长辈交通,这种安定感只有老人家才能深刻感 受。挟在中间的父母亲,面对上一代也有个交代,不致有「子女怎麼教的」,竟是教出个「外省子」之责。一个家族在闽南母语的读经环境中,伦理道德与彼此的亲 情因此建立,而且牢不可破,这是家庭安定,社会祥和的基础,价值不是用金钱能衡量出来的。

    今日,台湾的社会在歷经数十年的偏向发展,闽南母语几乎失传,个人对生命的价值等同於物价,家庭伦理在追求金钱的游戏中几乎沦丧殆尽。在经济极端发展的今 日社会中,青少年犯罪的年龄降低得可怕,青少年犯罪的手法凶残令人髮指,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是為了好玩,杀人、姦淫、偷盗、掳掠、只在逞一时之快;推究其家 庭背景的生活环境,多是缺乏父母教养的环境。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哪!何忍其沦丧於无知之中啊!国家内政的良否,表现在青少年犯罪猖狂的环境中,其伤害有多大 啊!相对比较之下,闽南语读经的价值不但不薄,其「路用」可供人一生一世受用不尽呢!

    不仅於此,熟读唐诗三百首者,其情真而切,熟读论语、三字经者,其言理而实。用之於求学,无论作文、数学,其助长思绪之组织、观察能力之细密、数理思考演 绎之训练,皆在国小五年级以上表现无遗。五十年来,台湾汉民族的儿女在现代美式教育之下,对肉体的慾望多无法控制,无法满足其需索的父母,成為儿童眼中最 不爱他的人,父母子女不睦之情,成為日后青少年犯罪的肇基。五十年后的今日,社会出现了多少令人髮指的刑案,引发了学术界热切的讨论。然而,一阵口水战 后,不安的现状依然存在,如何改进乏人问津,完全无视於读经运动对培养儿童人格的建设性的贡献。在读经的环境下成长的儿童,他们知道「君子求诸己」的道 理,他们知道如何分辨是非对错,更知道要对自己的行為有所约束,并且以他的影响力,去约束他所交往的朋友。他们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会 去交有助於身心成长的好朋友,远离引诱他的邪魔、恶鬼。这些读经班学生的表现,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

七、参加「闽南语读经」,请一家人一起来亲子读经。

    「亲子读经」是一家人培养家庭共识的最佳途逕,二代、三代之间,经过亲子读经之后,一家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共同遵循的道理,共同的想法,因此也形成了一家 人彼此的了解,成為人生道上互信、互谅,互相扶持的基础。有时父母子女在家无论在做什麼,从心中突然浮现一首唐诗,正吟出来时,不知那个角落,也正有同样 的声音传来,这种情形是亲子读经的经验谈。子女在这种亲子读经的环境中长大,一生的道路是那麼长,那麼远,但是唯一让他回味无穷,倍感温馨的,就是这段亲 子读经的亲情了。当别人因為父母亲為了多赚一万元,而冷清寂寞的独自在家看电视、打电动时,自己却能拥抱在父母亲的臂弯中,听著唐诗吟唱,论语的说理,那 种内心的感动,是随著年龄与日具增的。「你有什麼值得子女数念你的呢?」相信為人父母的多十分在意此一答案,只是这个答案可能是在子女年老之后才找得到 了。

八、参加「闽南语读经」,请保持良好的学习气氛,并持之以恒。

    人的一生如何,大致在三岁的时候便看得到一个大概了,因此三岁定终身,实不无道理。母亲的美好样相,也是在此一襁褓时期传予子女的。而一家人读经事关人的 一生,因為只有读书才能使人精益求精,也只有书中的道理,才能使人日新又新。父母亲有一个明智的抉择,每天半小时,带著宝贝子女一起读经,正好从中给予子 女一个美好的读书的榜样。如果头兴兴,尾冷冷,读几天就中断了,岂不虎头蛇尾,教了子女成不了事。多数的家长多藉口小孩没兴趣,所以就不玩了。其实这是家 长贫惮、未能持之以恒的藉口。子女小,正需要家长用良好的态度、温馨的语气,製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绪来引导子女学习。如果家长动不动就大声,教导子女学习 总是粗声粗气的,子女幼小的心灵早被吓呆了,如何敞开心灵学习。家长不反省教养的态度,反而怪子女学不好,这种环境如何培养出兴趣呢?每次学习总要这麼不 愉快,也难怪子女没兴趣,家长懒得带了。

    儿童的学习是十分奇妙的,当他们的眼睛睁开时,就像摄影机一般,眼前的声光景象,都照单全收。当他们眼睛閤上时,他们就像录音机,外界一切声响都直接促成 他们的学习。换言之,他们学习的途逕就是「声音」、「景象」,使用到的器官就是「眼睛」、「耳朵」。一段时间之后,他就在言行举止间,表现出那些所见所 闻;这是儿童的本能,这种现象在十二岁以下,是越小越明显。经过读经班的实际验证,儿童的学习是不由分说的,不管他懂不懂,他都学,一段时间酝酿之后,他 就能表现一个成果给你看。而学习的内容几乎都是人文的内容,他学习的方式就是模仿与记忆。很特殊的是,你如果要他现学现卖,马上要他交代一个成果的话,他 立刻会表现出害怕的样子;如果因為他表现出来,得不到赞许的话,他甚至会排拒学习。基於儿童的此一特性,学习的内容必须在环境中反覆出现,而且持之以恒, 并且在他有意无意间表现出成果时,要适时的给予赞许。千万不可因為他未能及时表现成果,或表现的不合乎家长的期许而给予斥责,因為一但对某一项学习伴随著 很不愉快的经验时,该项学习能力立刻退缩,不但在心理上形成逃避的障碍,日后无法作该项事物的学习,并且还可能会累及其他事物的学习成效。

    基於上述,父母亲在带领子女读经时,以创造良好学习气氛的环境為子女培养读经兴趣的必要条件。而良好学习气氛的环境為:以录音机长时间製造教学环境(刺 激),鼓励子女跟著学习(反应),子女学得不管好坏多少,一段时间过后,即给予抱抱、亲亲、赞许、奖赏(强化);久而久之,子女随年龄增长,从所学习的内 容中得到某种能力,因此一能力能解决某些别人的,或是自己的问题,成就感伴随而生,其兴趣即因此而持续,此乃自发而得之兴趣,可持续一生而不中断,最為可 贵。因此,家长在带领子女亲子读经时,必须谨守此一激发学习兴趣之要领,读经的活动必能持之以恒。

九、结语

    学习「闽南语读经」,是文化传承的具体表现,可说是种最简单的文化参与的行动。其他技艺性的文化传承,或许具有高难度的技巧,而技巧的研习因人而异,无法 适合每个人。用闽南母语来读经则不然,说闽南母语本来就是每个闽南语族应有的基本语言能力,家庭文化才能藉著闽南语,由上一代在哺育下一代的生活中,直接 而自然的完成传承的行為。而此一传承,则随时表现在言行举止的智慧当中,终其一生,受用不尽。

    学习「闽南语读经」,更是每个闽南语族在成人之后,选择宗教信仰的基本养成教育。闽南语经典不是别的,正是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老子、庄子、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左氏传等等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有不少是专研儒家思想必修的经典。其中的话语,蕴涵了极丰富的人生哲理,从 小背诵这些经典,在人生成长、发展、守成、养老的过程中,成為其智慧的指引。而一旦有所抉择皈依,即信守终身,无怨无悔。

    在此,有个误解普遍存在於现代人的观念之中,有必要说个清楚。一般人总以為儒家经

典造就出来的思想是不民主的、专制的、迫害人性的,是皇帝的走狗,為虎作倀的,因此要反儒家思想,连带地反经典教育。其实正好相反,儒家思想是个专门培养 具有大公无私的、民权的、合理性的、监察专制政体的、不畏强权、只好真理的杰出人才的思想体系(有关理论请有志者深入深究),而这些经典是最重要的养成课 程。

    二千年来,儒家经典成為全体人民基础教育的主体,存在於养成教育的底层,在人才培育达到某一程度之后,同时存在的其他思想体系,在特定的个人环境因素的影 响下,受到已有基础教育的人的选择与研究,进而造就了各种学问的专家学者。这种情形就造成儒家经典的内含成為教育底层之内含,个人成长后所追求的各家学问 成了教育表层的内含,二者是不可混同的。就如同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先生读过小学、中学,其他人也读过小学、中学,二者成年后成就的差异并不在於基础教育的 小学、中学的养成课程内容,是同样的道理的。

    因此,有些人有了儒家经典教育的根柢,成年后仍一生专研儒家思想,有些人有了经典教育的根柢,长大后却跑去专研其他如法家、道家、佛家思想,同样都是经典 教育的根底,而有不同的发展,怎能就把成年后研究法家的权术势这种為虎作倀的专门学问说成是儒家呢?毕竟儒家与法家是完全不同的学术领域啊!现代人大部份 未读过儒家经典,成了文化盲人(不识字谓之文盲,不识民族文化当然谓是文化盲人),看不清楚事实的真象,道听涂说,只因儒家经典是所有教育的底层,就一径 以儒家概括中华文化中所有的学术派别,於是所有的不合理就在不明不白之中,全归之於儒家,进而否定了经典教育的可贵。这是缺乏经典教育造成错误的认知,进 而回过头来灭绝了中华文化经典智慧的传承,这实在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悲哀。

    此外,更值得一提的事,就佛教界而言,学习「闽南语读经」实在是培养诵读佛经的语言基础课程。因為歷史明载,在唐朝时有一位高僧法号「玄奘」,於贞观三年 至十九年前往印度那烂寺钻研佛经,回国时带回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并由唐太宗钦命於弘福寺翻译这些经典,至高宗时共译得七十五部,总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佛 经,这些经典正是今日佛教界朝夕诵读的佛经。当时用来翻译佛经的语言,正是唐朝初年「切韵」系统的中原汉语,而闽南语族所用的「河洛话文音」正是此期中原 汉族的「母语」。同一时期稍后的中原汉语(唐韵系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经由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用片假名记音传到日本,而延用至今。今天,日本人诵读 佛经、吟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语汉音诵读佛经、吟唱诗词,在发音上几乎是一样的,原因在此。因此,藉著「闽南语读经」的语言训练所习得的闽南语读书 音,正足以阐明许多佛经中音译或意译使用北平话无法了解的意旨,这也就是為什麼许多佛教界的得道高僧常常感叹,闽南语汉音之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 失了。

    在了解上述学习「闽南语读经」的几个观念之后,从家庭作起,从幼儿襁褓中教起,让十二岁以下的儿童在记忆力、模仿力绝佳的时段,以他们的心智本能在父母亲亲手设计的读

经环境中自然地学习,让他们的心智在发展过程中没有空白,而是充充实实,高高兴兴,有父母亲的陪伴,来得到民族语言智慧的教育,这是每个闽南语族的家庭所 应传承的家风。相信有了这样子家庭文化的传承,我们的社会必能充分表现出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气习──温柔敦厚。谁说台湾出去的人民,在国际中的表现,是个 「无雅气」的粗鲁人呢?